众所周知,小学生身心发展具有可塑性大、模仿能力强的特点,因而教育环境对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而家庭环境又是儿童出生后最先接触到的教养环境,是对儿童影响最早、影响时间最长的环境。许多研究都表明,影响儿童身心发展的众多家庭因素中,父母教养方式对其影响最大。父母教养方式通过亲子关系,进而影响着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形成与发展。
从结果研究来看,有三种教养方式即消极拒绝型、溺爱型、不一致型,说明这三种类型的教养方式对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影响最大,在此进行深入的讨论。
(一) 消极拒绝型教养方式对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有重要影响
消极拒绝型教养方式是指父母对子女所说的话采取忽视、不理的态度,对孩子不关心、不信任。研究结果表明消极拒绝型的教养方式是影响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因素,因为它对积极心理品质的六大美德维度都有预测力。
1.消极拒绝型的教养方式有碍于小学生精神卓越美德的培养
精神卓越美德主要包括感恩、审美和希望乐观的品质。心理学家研究表明: 每个人都有取得他人的信任与理解的需求,这种需求会促进个体不断积极进取,使内心的体验与感受得到不断的满足与表达。小学生的心理还未成熟,对父母的感情依赖性较强,希望得到父母感情上的信任与理解。对子女来说,自己的想法能够得到父母的理解与信任,他们的需求就得到满足,内心随之产生积极体验,会以乐观向上的心态对待学习和生活。这种内心需求的满足和积极体验会激发他们良好的品质,懂得“知恩图报”,懂得“感谢”。相反,若父母对子女不关心、缺乏理解和信任,子女内心的需求就得不到满足,也就难以产生对父母的感激之情。久而久之就会对周边的人和事产生消极悲观态度,不利于小学生精神卓越美德的培养。
2.消极拒绝型的教养方式有碍于小学生节制美德的培养。
节制美德包括宽恕、谦虚、自我控制与约束品质。研究结果显示,消极拒绝型的教养方式对小学生宽恕品质的形成影响最大。人的性格是后天形成的,父母的言行会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给孩子性格以正向与负向的影响。日常生活中,如果父母表现出对孩子的理解、接纳和包容,充分地信任他们,日后孩子就会在他的性格中表现出对人的同情、宽恕并能自觉规范自己的言行。众多的研究结果印证了父母对子女的理解与信任有利于子女宽恕和慈悲品质的发展。刘金国等(1995)研究结果发现: 父母采用理解、给予情感温暖的教养方式,有利于子女形成外向、情绪稳定、具有同情心等个性特征; 黄树香(2010)对初中生的研究结果表明: 父母对子女采取情感温暖理解的教养方式越多,越有利于子女发展成外向、情绪稳定、关心他人、易于适应外部环境等性格特征。相反,父母平日缺乏对子女的信任理解和宽恕,孩子无法获得内心的积极体验,情感受到压抑,人格受到伤害,日后的性格中就会形成狭隘、妒忌、缺乏同情心的心理品质。张小菊等(2013)对大学新生父母教养方式与积极心理品质的相关研究表明: 父母情感温暖与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各维度以及总水平呈显著正相关; 母亲的拒绝否认、惩罚严厉态度与大学新生的节制和超越美德呈负相关。也就是说,父母如果采取消极拒绝的教养态度不利于其子女形成宽恕、谦虚、自制以及乐观幽默等良好品质与性格特征。
3.消极拒绝型的教养方式有碍于小学生智慧与知识美德的发展
智慧与知识属于认知力量,包括对世界的好奇和兴趣、创造力和喜好学习的品质。小学阶段的儿童已具有一定的认知能力,他会利用自己的原认知去主动探索周围的世界,并在探索过程中产生疑问。
若父母体会到子女内心的欲望和需求,帮助子女解疑答惑或是给予子女鼓励性语言,子女就会切实感受到需求得到满足,对外界事物的好奇与探索的欲望就越加强烈。相反,若父母对子女采取消极拒绝的态度则不利于子女对世界好奇与兴趣品质的发展。通过以上的分析不难看出,拒绝型的教育态度与方式是阻碍子女形成良好美德的大忌。
为此,我们呼吁家长要拒绝家庭冷暴力,给孩子以充分的理解、信任与关爱;信任理解要以正确的儿童观为前提,父母要认识到儿童是具有独立个性的人、是发展变化的人,允许他们犯错误,有包容之心,并给他们创造改正错误的机会; 还要学做倾听者,多与孩子交流,真正“蹲下身来”与他们做朋友,了解他们的心声,只有这样儿童积极心理品质的形成与发展才有保障。
(二) 溺爱型的教养方式对小学生智慧与知识、勇气美德有重要影响
溺爱型教养方式是指对子女的要求、主张、意见无条件的接受,想尽一切办法满足子女的要求,替孩子办一切事情,甚至为孩子的错误行为辩护。研究结果显示溺爱型教养方式对小学生的智慧与知识、勇气具有预测力。
1.溺爱型的教养方式有碍于小学生认知力量——智慧与知识美德的形成与发展
王坤等(2012)研究结果表明: 小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与父母教养方式存在着关联。父母教养方式能够正向预测自主学习能力,即父母教养方式会影响孩子自主学习能力的形成。特别是父母情感温暖、理解对自主学习能力有正向预测作用。而母亲过分干涉、过度保护对自主学习能力有负向预测作用。还有研究证明,家庭教育方式与儿童创造力发展有密切联系。溺爱型与压制型的家庭教育方式不能调动孩子的学习积极性,使孩子养成依赖、服从的习惯, 创造力水平低。(P177)我们的研究与以上的研究也是一致的。
2.溺爱型教养方式碍于小学生情感力量——勇气美德的形成与发展
勇气美德是情感力量,包括勤奋坚毅、诚实和勇敢品质。采取溺爱型教养方式的父母由于对子女过分疼爱,生活中事事包办,使子女失去了锻炼的机会。久而久之,子女依赖感滋生,责任感缺失,当独自面对困难挫折时不能勇敢应对,不肯付出辛苦和努力,往往采取退缩逃避的态度与行为。由此可见,作为父母疼爱孩子一定把握好度。首先,要树立正确的“儿 童观”,给儿童独立探索的空间,放开双手,将孩子成长的权力交给他们自己,不要代替孩子去成长。另外,父母与孩子要平等相处,不做孩子的仆人。学会责任下放,即让孩子承担起自己在学习和生活中应该承担的责任,甚至可以给孩子主动创造一些克服困难的机会,促其成长。
(三)不一致型教养方式对小学生勇气美德的影响也不容忽视
不一致型教养方式是指父母管教态度不一致,一方严格,一方放纵; 一方做出决定,另一方却反对。经研究发现,不一致型教养方式与六大美德中的勇气和节制维度都有相关,不一致型教养方式对小学生勇气美德具有较强的预测力。前面提到,勇气美德包括勤奋坚毅、诚实和勇敢品质。不一致型的教养态度主要会影响小学生勤奋、热情与坚毅品质。
为此,父母在教养子女过程中尽可能做到: 在子女面前,口径要一致; 当意见分歧时父母先提前商议,达成共识再与孩子交流。只有这样才能为子女成长营造良好和谐的养育环境,促进其积极心理品质的发展。
文献来源:
父母教养方式对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影响[J].王雁;赵静.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14(02期).60-64.